首页 热点资讯行业财经国内商业生活快讯

回不去的CES:厂商媒体纷纷退场再度面临冷场尴尬

财经 来源:TechWeb     时间: 2022-01-10 04:06   阅读量:8217   

距离2022年CES举办只有十天时间了但伴随着Omicron在美国各地大面积爆发,越来越多的参展商和媒体出于安全考虑拒绝前往拉斯维加斯,这场消费电子行业的最大规模展会再次面临着冷场的尴尬处境

回不去的CES:厂商媒体纷纷退场再度面临冷场尴尬

2020年1月的CES,是我最近一次参加行业展会,也是科技行业在疫情之前的最后一次全球盛会来自全球160多个国家的总计17万参会者齐聚拉斯维加斯,参加这个全球消费电子行业最盛大的展会在拉斯维加斯国际会展中心和威尼斯人酒店会展中心里,汇聚了全球4000多家消费电子企业参展

人山人海,摩肩擦踵此情此景,恍如隔世那个时候,新冠似乎还是新闻里另一个世界的遥远事情,现场没有人把疫情放在心上或许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仅仅一个月后,整个世界就陷入了一场百年一遇的全球大流行过去的两年时间,新冠不仅感染了全球两亿多人,导致400多万人不幸去世,也彻底改变了数十亿人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封锁,断航,隔离,检测,成为了疫情期间的新常态

人员密集的大型展会成为最直接的牺牲品由于疫情迅速扩散到全球,无法保证参会者安全,知名厂商纷纷撤展,各大展会也只能被迫取消从2020年2月开始,巴塞罗那MWC,日本CP+,旧金山游戏开发者大会,德州SXSW,洛杉矶E3游戏展,IFA等知名行业展会先后取消不仅是行业展会无法举办,微软,谷歌,苹果,甲骨文,Facebook,亚马逊等科技巨头的开发者大会也一律改成线上直播,或者干脆彻底取消2021年的CES同样未能幸免,五十多年历史上首次改成了线上举办

自从疫情全面爆发,已经过去了两年时间,世界却依然看不到疫情结束的希望全球似乎陷入了一个看不到尽头的漫漫黑洞,刚看到一丝疫苗普及带来的曙光,又因为更新的变异毒株击穿疫苗防护,而陷入了更漫长的等待对比之下,CES 2020是疫情爆发之前最后一次不受限制的全球盛大展会,让消费电子行业在回忆中感怀往日的盛景

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展,CES不仅是各家厂商发布最新产品的舞台,也是各家公司寻求媒体曝光的平台,更是诸多企业洽谈采购与合作的场合这也是CES以往能够吸引4000多家厂商,收获丰厚参展收入的主要原因往年的CES一度是展位难求,即便是北展厅最小的展位也需要花费30万人民币左右,还需要提前整整一年才能预定到新参展商甚至要在北展厅等待几年,才能进入客流量最大的中央展厅而中央展厅的展位费折合人民币则是400万左右

线上参展显然不能给参展企业带来相同的曝光度,也无法提供线下商机,因此难以吸引足够多的企业参与2021年的线上CES只吸引了1000家企业参加,是往年的四分之一而且,为了尽可能吸引企业参加线上展会,2021 CES的参展费只有1500美元,还不到以往的一个零头这样的景象无法给举办方CTA带来足够的营收CTA CEO夏皮罗去年接受媒体采访时坦承,因为去年CES改成线上,虽然有10万人在网上注册参会,但他们还是损失了大笔营收,财务状况并不乐观,不得不进行裁员来削减开支

2021年CES转为线上,举办方CTA至少还有微薄的线上展会收入,而拉斯维加斯当地商业则是颗粒无收新冠疫情期间,经济严重依赖旅游业的拉斯维加斯是经济冲击最大的美国城市去年4—5月份全美疫情停摆时,没有游客的拉斯维加斯一度变成了鬼城这也是当地政府不顾疫情风险也要冒险开放酒店旅游业的主要原因

拉斯维加斯会展游客组织今年7月的调查显示,赌城旅游业去年因为疫情封锁导致直接经济损失340亿美元,比2019年损失了很多53.5%因为经济损失严重,维加斯旅游业去年减少了12.5万个就业岗位,相当于三分之一的人因此失业尽管伴随着今年美国开始普及新冠疫苗,游客开始回到拉斯维加斯,旅游业的情况有所好转,但今年上半年当地旅游业收入依然比2019年疫情前的水平下滑了30%今年夏天,拉斯维加斯的就业人数还是比往年少了7万人

一位在当地专做华人旅游团的华人导游王成向新浪科技吐槽说,自从疫情爆发之后,国内游客再也没来维加斯,他就陷入了无团可接的失业状态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快两年时间,暂时也看不到任何希望他在今年夏天已经离开拉斯维加斯,去洛杉矶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正因为过去两年的惨淡状况,CEA和拉斯维加斯都对2022年重新线下举办的CES寄予了高度期待,希望这次线下展会可以重新迎回人头攒动的场景,带来他们渴望已久的营收和商机,让这个机构和这个城市都回到往日的荣光。

CTA CEO夏皮罗上周对外透露,已经有2100多家参展商注册了2022年的CES虽然这只相当于2020年CES的一半规模,但在疫情尚未结束的情况下,能有这样的参展规模,已经是相当不易谷歌旗下无人车Waymo,Meta,亚马逊,微软,三星,LG和高通等巨头都计划参加线下展会,这些巨头的参展成为了2022年CES的门面

一家硬件厂商的参展人员对新浪科技透露,CES的参展费是分三次缴纳的,2021年CES取消之后,他们缴纳的第一期参展费用就延期到今年这家参展商是中央展厅的头部厂商,参展费用大约在60多万美元他们目前还没有确定是否退出线下展会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CES是科技行业展会能否回到正轨的一个风向标一个多月之后,2022年MWC也将如期在巴塞罗那举办2020年的MWC在开展前两个星期被迫取消,虽然2021年MWC推迟到夏天举办,但参展商和参会者的大量缺席让MWC也失去了以往的吸引力

可是,传染力极强的Omicron变种病毒却让2022年CES蒙上了一层阴影这种世界卫生组织在11月26日才命名的新变种在短短一个月时间,迅速扩散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美国和欧洲压倒性的新冠毒株尽管美国在12月1日才确认第一起Omicron毒株,但两个多星期之后,在上周美国新冠新发病例中,Omicron毒株已经占据了73%的比例

更令人无奈的是,目前的数据显示,完成两针辉瑞或是摩德纳mRNA疫苗接种之后,对Omicron的防护效力只有可怜的55.2%,意味着有近半人数都会被突破感染即便打完第三针加强针,对Omicron的防护效力只有不到75%,而且只能持续10个星期而且,目前美国完成三针加强针接种的人数还不到两成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统计数据显示,在Omicron大面积蔓延之后,美国7天平均日增新冠确诊病例已经从11月初的7.5万人急剧增长到目前的18.8万人,增长超过一倍多纽约,洛杉矶等人口稠密地区再度出现了疫情波峰洛杉矶郡新增案例已经突破一万大关

考虑到圣诞期间美国民众的出行和聚会高峰,1月初美国几乎肯定会迎来一波类似今年1月份日均新增20—30万的新疫情波峰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美国已经有81.5万人死亡,5200万人确诊感染,相当于16%的人口都已经感染而如果算上无症状感染者,美国的真实感染数字显然远远高于统计数字

由于Omicron传染能力惊人,大量感染人员被迫隔离,原本就人手短缺的美国经济更是雪上加霜过去几天,美国航空业已经取消了数百个航班,医院医护人员也出现了明显不足纽约等州已经被迫缩短了隔离期要求,只要打完疫苗,72小时内没有出现症状和发烧,核酸检测阳性的必要行业人员只需要五天时间就可以回岗工作

在疫情再度飙升的严峻形势下,就在短短几天内,T—Mobile,Waymo,Meta,微软,亚马逊,英特尔,ATamp,T,Twitter等美国科技巨头就像是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家接一家,以无法保证参展员工的安全为由,决定退出线下展会T—Mobile甚至连线上主题演讲都取消了联想也向新浪科技确认,他们不会在CES线下布展这家全球最大的PC厂商以往总是在威尼斯人酒店租下一个酒吧展示自己的新品

不过,三星,LG,海信,TCL等硬件厂商目前还没有退出线下展位的计划他们依然继续在CES上发布和展示新品海信公关部门对新浪科技表示,他们下周会按原计划赶赴拉斯维加斯着手进行布展,只是新品发布会将改成线上举办今年海信打算在CES上发布8K激光电视相关产品,而美国是海信的重要海外市场按照销量计,海信在美国电视市场排名第五

2020年的MWC和SXSW都是在召开之前两周临时取消,但看起来CTA并没有取消2022年CES线下展会的计划虽然Omicron毒株传染性极强,但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在参会者大规模普及疫苗接种的情况下,Omicron引发危重症的比例应当会低于Delta毒株

尽管疫情形势不容乐观,但CTA对自己的防疫要求却很有信心:所有的参展商和参会者都必须完成接种,而且在会展中心必须佩戴口罩对很多地方室内都不要求口罩的美国来说,这种防疫措施已经是足够严格夏皮罗甚至开玩笑说,到CES参展比你去超市买菜还安全,因为去超市不需要查看疫苗卡,而参加CES的每个人都需要完成接种

但一位不愿具名的参展商工作人员却告诉新浪科技,展会方的工人直到上周才被要求出示接种证明,之前他们要求测量工人体温都遭到了拒绝而且尽管CTA有疫苗接种要求,拉斯维加斯的酒店却没有相同的要求我们回酒店住宿餐饮和消费,一样是暴露在病毒之中

CTA此前表示,已经有数以万计的观众注册了CES但在经历了本周的疫情爆发之后,究竟还有多少人会真正来到拉斯维加斯,却是一个未知数或许拉斯维加斯酒店的房费是最现实的指标往年CES期间每晚400—500美元还全部爆满的Strip酒店,现在预定还有诸多空房,价格也只要100—200美元

但拉斯维加斯行业咨询机构Global Market Advisor的Brendan Bussman看来,哪怕2022年CES只有一半的规模,那也比线上展会要好得多。在前几天,AMD,英伟达,微软等知名企业相继宣布采用线上的形式参展,也让CES线下展会成了;可有可无;的存在。。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