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行业财经国内商业生活快讯

新消费325起融资:日式烘焙、户外运动火了,收并购浪潮来袭

财经 来源:赢商网     时间: 2023-03-11 17:17   阅读量:6174   

图源:挪客Naruehike官方小红书

“风口破灭”、“资本离场”、“赛道降温”……在外界报道中,2022年的消费投融资市场,常见悲情基调。

但梳理2022年新消费品牌投融资数据发现,新消费不能说凶猛复苏,但至少没那么悲情。一些数据切面,具体而微:

全年融资事件总数325起,虽然比2021年的513起锐减接近1/4,但比2020年的245起,仍显得活跃。

从49起亿元级融资大单中看到,年轻人热衷城市户外运动,重新发现“消失的附近”;拒绝统一审美的家居风格,懒宅生活也要个性、品位。

透过17个“一年双轮融资”的品牌看到,餐饮是资本最钟情的赛道。茶饮不输咖啡,但却陷入创新窘境;中式烘焙降温,日式烘焙悄悄上位。

而89起品牌转身做投资的案例则表明,真正拥有“行业同理心”的资方受欢迎;企业间的收并购活跃,是抱团取暖,也是洗牌加剧……

说明:

本文所指“新消费品牌”圈定范围大致为餐饮、美妆护理、服饰、儿童亲子、生活服务、时尚精品、酒水/饮料、商超/生鲜、宠物、健身等核心业态,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品牌。

2022年新消费品牌融资数据透视

// 时间曲线:全年融资325起,虽降犹升

据赢商网不完全统计,2022年新消费投融资案例325起,较上年的513起,减少接近1/4,明显“大降温”。

不过,2022年也没有想象中那么惨淡,因为相较2020年的245起,仍有超过1/3的增幅。经历三年疫情洗礼,对于未来消费市场怎么走,资本还是有基本的判断和把握。

时间分布上,前三季度基本持平,平均每季度93起,Q4降至46起。按月度分布来看,则显示多波峰错落,但整体波动下滑之势明显。

主要原因之一是,随着2022年疫情的反复,投融双方的决策愈发谨慎。

// 业态分布:餐饮占140起,零售占141起

业态和品类分布表明,资本究竟流向哪里,什么赛道闪烁着机会信号。

餐饮和零售两分天下,融资事件分别为140、141,占比43.1%、43.4%。二者的消费刚需性凸显,整体行业韧性强。其余16.5%分散于生活服务、文体娱领域,表明大众即便财富缩水,“松弛感”消费需求仍有一席之地。

融资案例基数较大的餐饮和零售业态,品类多样性较强——这是行业保持活跃的重要基础。

餐饮方面,140起融资分布于餐吧、茶饮/咖啡、烘焙甜品、小吃、快餐等品类。其中,茶饮/咖啡品牌融资62起,占餐饮融资的44.3%——近半壁江山。

零售领域,排名前四的品类是服饰、酒饮、美妆、休闲食品。

// 融资轮次:早期抢机会,战略融资利益绑定

新消费品牌325起融资,分布于早、中、晚不同融资阶段。而种子/天使轮和战略轮,是两个有典型意义的“流量极”,融资事件分别为134起、53起,占比42.4%、16.5%。

说明:为了方便统计,Pre-A、A+、A++轮次,都归入A轮;B、C、D、E轮同理。

横向对比看,过去三年,种子/天使轮融资占比,从18%升至42.4%;战略融资占比从11.6%升至16.5%。

种子/天使轮融资和战略融资升温,透露出:

其一,“疫情原住民”品牌红利。134起种子/天使轮融资中,有90起相关的品牌创立于2020及年之后。这是一批“疫情原住民品牌”——出生即遭遇疫情。它们更擅长如何在极端的、不确定的环境中,寻找确定性机会,因而登上资本舞台。

餐饮领域,有67起种子/天使融资,其中茶饮/咖啡30起,中式快餐12起,小吃8起,烘焙甜品6起。零售领域,酒饮16起,美妆护理6起,休闲食品6起。

其二,战略性融资,投融双方共生互利。战略性融资通常会对企业未来产生重大影响。投融双方通常战略协同、产业协同,利益绑定更深。

“被资本抛弃”论调四起的美妆领域,战略轮融资为7起,仅次于茶饮/咖啡。

二、亿元融资扎堆

发现“消失的附近”,懒宅家居新态度

融资金额方面,千万元级融资140起,占比42.6%。百万元级和亿元级融资均为49起,分别占比15.1%。其中,亿元级融资最值得一提。

过去三年,亿元级融资占比在2020下半年达顶峰36.6%,此后持续走低。至2022年下半年仅为10.7%。此背景下,还能闯进亿元级梯队者,更显自身吸金力强、赛道坚挺。

亿元级融资分布相对集中的品类是服饰10起、茶饮/咖啡9起、家居家用4起。

// 服饰:10起亿元融资,露营、滑雪品牌受捧

服饰领域39起融资中,10起为亿元级融资,吸金力十足。主要见于运动装及户外用品、奢侈品、满足特殊需求的垂类细分服饰。

运动装及户外用品领域,4个获得亿元级融资的品牌是:

户外装备品牌Naturehike挪客,诞生于宁波,畅销国内外;

定位科技运动公司的EQLZ INC.、旗下有篮球文化品牌EQUALIZER和新锐球鞋品牌EQLZ;

美国潮流运动品牌STARTER,建立“运动+嘻哈+潮流”的品牌认知,百余家门店覆盖北上广深、新一线、二线城市;

以“女性运动鞋”为切口打造的女性生活方式品牌Saysh。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4起亿元融资之外,运动装及户外用品领域还有15起融资。从该领域19起融资中可见,中国城市户外运动生活方式正在兴起。

这些品牌涉及露营、滑雪、瑜伽、跑步、游泳等不同的户外运动形式和场景。

露营场景,品牌定位各有不同。ABC Camping Country获得青山资本数百万美元战略轮融资。品牌提倡“轻户外·轻旅行”,不仅有露营用品,还延伸至徒步、登山等场景;目前已有8家线下店,入驻苏州诚品生活中心、上海浦东山姆会员旗舰店、秦皇岛阿亚那等场景。

远方有光,主打创新户外3C硬件;GoSafari 、无尽之夏,则是“拎包入住”的露营营地运营品牌。

滑雪场景,雪鸮科技THE WHIP、Moodlab、Surpine松野湃在2022年获得融资。注重功能性与时尚性的结合、强调黑科技舒适感,是这些品牌出圈的法宝。

雪鸮科技THE WHIP,旗下有THE WHIP与Overide Halo两个滑雪品牌。THE WHIP定位“运动科技+高奢”,滑雪板价格为6.5万元,未来还将推出高端滑雪服。Overide Halo,则主打“运动科技+潮流”,产品定价2500-4800元,主打“国潮风”。

Surpine松野湃,主打「从头到脚」的全套专业运动贴身层装备,以滑雪为起点,致力于满足四季户外运动、城市运动、健身训练等全场景运动需求。

众多品牌活跃于资本舞台,塑造了城市户外运动借由新的消费表达式。

传统户外运动,通常与负重长途跋涉、手掌、脚掌全是水泡等印象相关。而这一波大众义上的城市户外运动,从露营,扩充到露营+、骑行、飞盘、陆冲、滑板、滑雪、登山、帆船……都已告别“求虐”,逐渐日常化、潮流化和中产化。

潮流化:在城市近郊或远郊进行,人们以一场舒缓的“城市漫游计划”,重新发现“消失的附近”——即那些因为太熟悉而被忽略、被遗忘的生活场景。这已俨然成为一种时尚、潮流的生活方式。

日常化:原本的高强度、高门槛运动,被进行日常化改造,对参与者在相关领域的经验要求较低。

中产化:虽然户外运动受众群体不断扩大,但整体上仍以相对有钱有闲的中产人群为主。以滑雪为例,天风证券研究所对滑雪旅游群像进行研究发现,消费者月收入集中在10k以上,二、三胎家庭出游占比高。

服饰赛道,还有4起亿元级融资,流向二手奢侈品平台胖虎PONHU、红布林、欧派亿奢汇,以及奢侈品电商第一股寺库。

中央财经大学、新浪时尚和红布林联合发布的《2022年中国循环时尚产业创新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二手奢侈品市场具有较大增长潜力,预计2025年达到384亿元人民币,复合增长率达到15%。

垂类细分服饰有2起亿元融资,大罩杯内衣O2O品牌奶糖派,以科技赋能,精准锁定“大胸显小”的特定需求。拇指白T,以男性基础T恤为切口,主张轻设计但重版型、面料、工艺,“用科技重新定义服装”。

// 家居:4起亿元融资,宅懒也要有个性

家居家用也是强吸金赛道,8起融资事件中,有4起亿元级融资,分别是新兴中高端家居渠道品牌Cabana、生活好物集合店名创优品、智能家居品牌极咖科技、新母婴家居新零售品牌MAKUKU麦酷酷。

对于90后、00后年轻消费者而言,疫情之下,家居空间是“生活能量场”。长期来看,无论买房还是租房,年轻消费者热衷于通过家装,表达自我个性、放任私己审美。但他们不再满足于宜家、Nitori等“审美统一”的传统家居卖场,转而寻求更有设计感、更个性化家居用品。

这种趋势下,曾备受关注的宜家中国首个小型商场店,营业2年后,于2022年6月正式闭店。

老牌家居品牌光环减弱,新兴品牌悉数涌现,诠释懒宅生活新态度。除了上述在今年获得融资的品牌外,还有独立家居设计品牌梵几、精品家居集合店casa casa、代字行、House of Heddy等。

轻奢简约的舒适感。《2022年90后家装人群洞察报告》指出,家装风格偏好排名前散的是,简约现代、轻奢、新中式。

基于此,新兴家居品牌的产品,通常设计简约而个性十足,甚至“每一件都值得被收藏”。客单价4000元左右的Cabana,店内有Herman Miller人体工学网红椅、“被侵蚀的宙斯”香氛蜡烛等是刷屏爆品。

由前宜家中国区CEO朱昌来创办的Chapter Home,基于对年轻消费者需求更细微的观察,推出与你沙发、摇摆边桌、温莎躺椅、无界编木柜、休闲毯、靠枕等产品,自有一众粉丝。

迷你小门店,审美天花板。相较宜家动辄2万方的大卖场,本土新兴品牌门店通常面积较小,比如Cabana上海安福路话剧中心店约550㎡,casa casa北京正大中心店600㎡。门店虽小,但一店一设计,籍由精巧的陈列,成为日常买逛体验的“审美天花板”。

平价生活小物件,往往能让家居空间和生活,增添细致但不冗余的点缀。这种需求,助推生活小百货集合店品牌名创优品,于7月登陆港交所,募资5.67亿港币,市值约170亿港元,至发稿之际攀升2.3倍至396亿港元。

三、资本最钟情餐饮

咖啡“麻雀战”,茶饮创新窘境,日式烘焙崛起

过去一年,有17个品牌一年内获得2轮融资,其中餐饮领域有10个“双轮融资品牌”。它们分布于咖啡、茶饮、烘焙、小吃、粉面赛道,透露出新趋势、新玩法。

// 咖啡:头部品牌规模竞赛升级,与小品牌的“麻雀理论”

2022年,咖啡赛道火热。中国邮局、李宁、猿辅导、和府捞面、脑白金等跨界“打劫者”入场。全年新注册咖啡企业数,达到历史新高3.6万家。

赛道红火且竞争激烈背景下,获得双轮融资的Tims天好咖啡、比星咖啡,代表着咖啡市场上正在进行规模战和“麻雀战”。

对于头部品牌而言,2022年的主题是全速冲刺跑规模。据窄门餐眼数据,2022年拓店规模从200家至上千家的品牌有瑞幸咖啡、幸运咖、麦咖啡、星巴克、Manner、M Stand、Nowa挪瓦咖啡等品牌。

Tims天好咖啡于2022年3月获得包括其母公司RBI集团在内的三方资本注资1.94亿美元,铺路IPO。随后于9月“借壳”登陆纳斯达克,成功融资7.29美元。

尽管上市后“增收亏损”,Tim天好咖啡依然加入规模战,全速拓店,如今已突破600家。其不仅加速下沉,还干回“加油站咖啡店”老本行,与中石化易捷咖啡合作推出小型Tims咖啡店中店。

头部品牌狂奔拓店,挡不住新兴小品牌登上资本舞台。

去年获得融资的品牌有怪物困了、熊爪咖啡、少数派咖啡、小洋侨等,另有比星咖啡获得双轮融资。

这批咖啡“新人”,品牌知名度整体较低,门店规模通常5~15家左右,但它们以各自的方式践行“麻雀理论”,在巨头激烈厮杀的缝隙生机勃勃。

“麻雀理论”是经济学家何帆在《变量5》中提出的理念,指无力主宰“行业气候”的小企业,主动适应气候变化,从微小处着手,通常能谋得一个生态位。

首先,定位新、奇、特。比星咖啡定位“专注意式咖啡但不仅限于意式”,以“茶香+果香+咖啡香”的原则,做适合年轻人的口味创新。

怪物困了获奈雪旗下美好自有力量基金数百元天使轮投资,品牌定位“年轻人的咖啡口粮”,视觉风格鬼马、怪咖拒绝循规蹈矩。

熊爪咖啡获天使轮融资,继任用盲人咖啡师、听障咖啡师后,又尝试发掘残疾运动员等,加强“公益咖啡”的品牌记忆。2021年熊爪咖啡澳门首店落位筷子基宏昌大厦,今年5月其又将走出上海开出杭州首店。

火爆上海的熊瓜“咖啡洞”

其次,供应链基础较强。与一般的新兴品牌不同,这批新玩家供应链基础较强——这是它们获得融资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次,传播在地文化。花田萃,以云南特色花果、茶等元素,诠释“中式风味咖啡品牌”。而生于海南万宁市兴隆镇的小洋侨,致力于传播特色兴隆“侨文化”和咖啡产地名片,一路逆袭出圈。

小洋侨除了在重庆、成都、北京、张家口等地开设线下店,还联名腕表品牌G-SHOCK走入进博会,联名“新一代日本家居用品牌”霜山,推出创意户外折叠杯;联名浪潮音乐节、迷笛音乐节等IP,走进越来越多的小圈子……

// 茶饮:刚需还在,但陷入“创新窘境”

相较咖啡话题不断,2022年的茶饮市场有些“落寞”,甚至常有“投资人已经不看茶饮了”、“茶饮赛道非常疲软”等论调。

但数据显示,2022年茶饮融资事件为35起,超过咖啡的28起。茶饮还没有“过气”,虽话题度不及咖啡,但却是不可或缺的“常态化刚需品类”。

刚需常态化、赛道坚挺的另一面是,头部格局难撼,蜜雪冰城、茶百道、沪上阿姨、霸王茶姬、奈雪的茶等千店、万店品牌头部品牌,抢占了各个价格梯队的生态位。

巨头“阴影”下,35起茶饮品牌融资的两类玩家,都凸显出茶饮行业的“创新窘境”。

一类是以地域性记忆点较强的品牌,包括获得双轮融资的阿嬷手作,坚持芋泥现蒸现调等手作工艺的“广西之光”;西北茶饮品牌放哈、新疆茶饮品牌西琳姑娘。

地域性标识,是卖点,也可能是做大的阻碍。比如放哈将西北地区的百年小吃或特色物产与中式茶饮结合,创立10年,仅在甘肃和上海分别开出16家、8家。

阿嬷手作的门店手作环节使其口感独特,发展五年门店仅约20家左右,而部分门店已有出单慢、口味不稳定等问题。

另一类玩家是特色鲜果茶。小仙兔主打以杨枝甘露为主的9.9元平价鲜果茶;糖茶推出潮汕风味的黄皮冰冰茶。另有主打椰子茶的茶大椰、好运椰等。门店规模小、主打下沉市场,但难有创新记忆点不强。毕竟,鲜奶、鲜果、原叶茶、果茶、花茶、茶饮+咖啡等只算常规操作。

// 烘焙:新中式疲软,日式小品类冒头

新中式烘焙经过2021年的野蛮生长,在2022年遭遇降温。

虎头局渣打饼行持续关店、退出川渝、加盟策略难救场;墨茉点心局年初大裁员,全年拓店仅12家,同比减少80%;杭州三个网红新中式烘焙品牌钟酥局、贝贝点心局、淡唐点心局,均有闭店之举……

此背景下,2022年17起烘焙融资中虽仍有3个新中式品牌,但并未扭转业界的“看空”情绪。与之相反,有5起日系小品类烘焙融资值得关注。

KUMO KUMO于4月获天使、Pre-A两轮融资,资方均为青锐创投。其主打日本北海道风味的芝士蛋糕、布丁烧等产品系列。首店选址日系品牌扎堆的上海美罗城,20㎡小店,“排队几乎没有停止过”。

目前,KUMO KUMO已有54家店,上海15家,其余分布于北京、杭州、武汉、深圳、广州等多个城市,进驻地标商场。

8月,日式铜锣烧品牌泽田本家获天图资本投资。其将日式铜锣烧配方进行“减糖+冷食”改良,产品风味更适宜中国消费者。

9月,焙恺餐饮公司与其中国区总代理上海晟农公司完成战略合并,原隶属于前者旗下的ZAKUZAKU、RAPL、BAKE CHEESE TART归属后者。三个都是都是日本烘焙品牌,分别主打泡芙、苹果派、芝士挞。

东京“排队王”ZAKUZAKU,在中国已有32家店,在上海、昆明、海口、深圳、南京、郑州、北京等多个城市,均可见一抹性标志的“北海道蓝”。

同在9月,日式可颂品牌月枫堂获A轮融资,资方是君川资本、中金资本。这是品牌自2021年来的第三笔融资。

月枫堂围绕可颂单品,做出20多种口味,颜值极高。以直营+加盟模式,开出54家店,在上海、广州、厦门、成都、郑州、漳州等多地引发打卡潮。

日式烘焙小品类成为资本新宠的原因是,日本烘焙业发达、烘焙工艺精良,从业者善于纵向深耕,一个品牌通常只做一个品类。因此铜锣烧、芝士蛋糕、可颂、生吐司等小品类,都有较深的受众认知基础。

而疫情下,不少日式烘焙迷们出行受限转而在国内寻找解馋之所。这也是日式烘焙小品类2022年在投融资市场崛起的重要原因。

四、

品牌疯狂做投资,行业洗牌加剧

自2020年以来,品牌企业转身做投资的风潮,愈演愈烈。这种类型的投资,在风投领域叫做企业CVC资本。2022年325起消费投融资中,共有89起有企业CVC资本参与或主导,占比为27.1%。

企业转身做投资,主要发生在各赛道的典型头部品牌上。它们主要投资与原生业务一致、或与横向扩展业务方向一致的品牌,以求增长。如欧莱雅投资本土香氛品牌闻献、Manner咖啡入股阿嬷手作、奈雪投资怪物咖啡、雅戈尔投资奢侈品牌Alexander Wang。

// “甩开”投资机构合伙人,品牌独立做投资

品牌转身做投资,偏爱投资餐饮、美妆(13起)、服装(13起)。三者均有超过半数是纯企业CVC资本。

一方面,2022年品牌偏向于独立投资,做更有话语权的“金主爸爸”。而以前,品牌做投资,倾向与专业风投机构联合。

另一方面,餐饮、美妆、服装这些有壁垒的行业,吸纳真正具有产业融合、供应链协同能力的资方,愈发重要。

比如,向来被认为“门槛低”的餐饮赛道,真正的壁垒是,只有餐饮人才真懂那种必须“必须起早贪黑”、“弯腰捡钢镚儿”的辛苦。

餐饮品牌投资同行的案例,关注度较高的有:喜茶旗下的凿空饮料有限责任公司对少数派咖啡进行股权投资(持股12%);柠季收购长沙咖啡品牌RUU COFFEE;茶颜悦色投资卷耳饮品;奈雪的茶投资怪物困了、鹤所、九文钱餐饮等。

美妆领域,面对平价美妆式微,高化美妆受宠的现实,本土美妆企业需要全面提高科技含金量,成为“超级科技流”,才能精准俘获养肤党、成分控、专家型用户。

闻献引入欧莱雅旗下的上海美次方投资有限公司的投资,显然有利于提升自身的科技壁垒,巩固本土高端香氛品牌地位。方里FUNNY ELVES专注于研发低负担的持久底妆产品,以科技打底构建独家真实肤质数据库。其接受了有深厚科技专利底蕴的贝泰妮领投的约千万元A轮融资。

服装领域,同行投资同行的典型案例有:

日本时尚泳衣品牌Arena阿瑞娜,由安踏旗下同样有日本品牌基因的高端户外品牌迪桑特,以4.25亿日元收购Arena阿瑞娜上海70%股权。Arena阿瑞娜因设计新潮,在中国市场有忠实拥趸。此举将为安踏原本风生水起的资本运作,增添新筹码。

另有二手消费互联网平台转转,投资二手奢侈品平台红布林;地素时尚参投国际潮流运动品牌STARTER;雅戈尔投资奢侈品牌Alexander Wang等。

// 收并购潮起,行业洗牌加速

品牌转身做投资,还有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收并购活跃。

2022年12起收并购案例中,只有4起资方是专业投资机构,其余8起资方均是企业CVC资本。

宏观波动剧烈、行业受到冲击时,企业间以收并购互相报团取暖,是一种新的生存策略;也是行业洗牌的表现,“大鱼吃小鱼”的游戏,正在重塑多个行业格局。

品牌和资本,一定程度上有引领消费走向的能力,但更多时候,主动察觉并追随消费价值观,是更不会出错的策略。

因为在不同的时期,大众消费价值观是不一样的。而新的消费价值观,总会自动筛选出新的消费品类和品牌。

品牌的新生、成长或消亡,总在提醒市场:新消费的“新”应该被重新理解。它不止于营销新、渠道新、产品新、供应链新,更是新消费“价值观”不断变化、调整、重塑。

它会在一个长期的时间维度里维持某种大趋势,但轨迹从不是一条静止的直线。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