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来源:东方网 时间: 2021-11-04 15:57 阅读量:5177
日前,2020年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是中国科技界的一次盛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奖项被称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也被称为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每年获奖人数不超过两人自成立以来,共有35名科学家获得了这一荣誉今年,两位科学家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新中国飞机设计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顾诵芬
在航空工业工作70年后,他领导设计了歼8和歼8 系列高空高速战斗机顾诵芬作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之一,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顾诵芬的航空情结源于他的童年记忆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当时日本飞机的轰炸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为祖国又穷又弱,所以被欺负这样的屈辱深深刺痛了顾诵芬,从那以后,他悄悄地埋下了航空救国的种子1947年,高中毕业的顾诵芬报考了三所大学的航空专业,都被录取了最后,他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学习
毕业后,面对国家的需要,顾诵芬告别家人,离开上海,踏上了北上的列车1956年,新中国第一家飞机设计工作室在沈阳成立顾诵芬参与了中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的喷气式教练机焦健1号的设计但是,他在大学里学的是螺旋桨飞机,而喷气式飞机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在那个艰难的时期,没有参考资料,顾诵芬试图去图书馆自学,缺乏实验设备,所以他试图自己解决。
中国新一代航空人秉持不服输的信念,决心克服一切困难,靠自己的努力设计出属于自己的飞机日前,歼—1成功首飞,中国航空科研迈上新台阶
JJ一号完成后,顾诵芬很快就接受了一个新的挑战,要设计一种可以与世界上最先进水平相媲美的飞机。
1964年,歼8战斗机的研发正式开始,只有理论,没有材料在那段特殊而艰难的时间里,顾诵芬和他的同事们努力与国外最先进的飞机制造水平进行比较日前,歼8首次飞行成功可是,在随后的试飞中,飞机出现了强烈的抖振,用飞行员的话来说,就像一辆在不平路面上行驶的破车
顾诵芬从未接受过飞行训练,年近半百,为了观察飞行中飞机的抖振情况,找出问题所在,他没有告诉家人就亲自飞上了天空。
战斗机的瞬间加速不仅对他的健康是一种挑战,而且在观察测试飞机的背后,两架飞机必须保持近距离和恒速飞行,距离为10米甚至更近这样的飞行对飞行员和顾诵芬来说总是有生命危险的
经过连续三次从天而降的观测,顾诵芬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通过后期的技术研发和改进成功解决了飞机抖振问题1979年底,歼8成功定型30年后,歼8系列飞机成为我国国内防空作战的主力战斗机,有力地捍卫了我国领空安全
如今,91岁的顾诵芬依然忙碌着他坚持每天去办公室工作他希望年轻一代的航空人能够为我国的航空事业做出贡献
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另一位获奖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知名核能科学家王大中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核技术就像设计飞机一样,是一门神秘而深奥的科学技术这些球是核燃料球,因为它们穿着几件特殊的外套,它们不再可能泄漏放射性这些看似普通的小球在全球核能领域处于领先水平,这些成就与王大中院士及其团队数十年的辛勤付出密不可分
六十
1960年,中国核能发展基本为零当时,刚刚毕业留校的王大中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参与中国第一座屏蔽试验堆的设计和建造
当时清华大学师生组成的整个研究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23岁半让这样一群没见过核反应堆的年轻人去设计建造核反应堆,无疑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座大山
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没有先进的设备,一切都要靠年轻人自己在清华大学科学馆的角落里,展台上摆放着几台手摇电脑,见证了那些艰苦的岁月本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王大中和他的团队一起工作了六年,设计建造了新中国第一座屏蔽试验堆,开启了中国原子能工业的春天
当王大中致力于核反应堆技术的研究时,世界上发生了重大核事故这些事故让王大中意识到安全是核能发展的生命线
掌握最高标准和最安全的技术是王大中和他的团队始终坚持的目标王大中瞄准反应堆安全方向,数十年来致力于先进核能技术的研发,主持了世界首个5 MW壳固一体化低温核供热堆和世界首个具有固有安全特性的10 MW模块化高温气冷实验堆的研究,设计和建造
作为一名科学家,王大中一直有着长远的战略眼光他紧紧瞄准国际先进核能技术前沿,对研究方向做出战略选择,明确了未来30年的技术发展路线
王大中说,战略眼光往往来自长期积累和深入思考,也来自集体智慧科研目标应该是跳起来摘果子,努力让自己跳得更高,触手可及,将勇于创新与务实求真完美结合
从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几十年来的爱国主义,创新,奉献和坚持,看到了他们的科学家精神在生成中的力量这个会议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