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行业财经国内商业生活快讯

创新引领 合作共生——鲍捷教授中关村论坛建言 获人民日报点赞

热点 来源:网络     时间: 2025-04-02 13:34   阅读量:6022   会员投稿

日前,人民日报刊发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专题报道《合作互鉴,携手向“新”》。文章表示,论坛会议、技术交易、成果发布、前沿大赛及配套活动等128场活动圆满闭幕,取得一批重要成果。335个外国政府部门、国际组织与机构,252个国内外高校、304家创投机构、千余家科研机构和近万家科技企业参与相关活动,数量均再创新高。

在人民日报对2025中关村论坛的总结性深度报道中,一批重量嘉宾受访,包括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热拉尔·穆鲁,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科学技术部七司司长周云帆等多位学术领袖及主管部门负责人。

而在参加中关村论坛的众多企业代表中,仅有三位中国科技创新企业代表的建言获得了人民日报论坛闭幕总结性深度报道的公开点赞。

芯视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芯视界科技”)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鲍捷教授因其在圆桌会议上提出“要强化国际合作,首要要能实现突破科技上的打压与封锁,用科技手段破局。”的新思路,获得多方肯定支持。鲍捷教授认为,飞速发展的科技、快速改变的世界,与逆全球化的挑战正让人类加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系统性危机,“这些挑战没有国界,也不可能靠一个国家解决。”。

创新引领 合作共生——鲍捷教授中关村论坛建言 获人民日报点赞

《人民日报》报道指出,只有共享成果,才能推动科学技术造福人民。在文中,鲍捷教授建议,建立跨国环保技术创新与共享平台,“要让最前沿的环保技术能够迅速跨越国界,帮助更多地区解决水污染、能源浪费等问题。”

这一观点与科学技术部七司司长周云帆的看法不谋而合,周云帆认为,我们要实现技术成果“全球买、全球卖”的服务体系,共建开放包容的技术交易生态。

鲍捷教授在中关村论坛“科学与外交”平行论坛上提出了“要强化国际合作,首先要能实现突破科技上的打压与封锁,用科技手段破局”的解题思路。《人民日报》报道中呼应了这一观点,指出从科学发现到产业化应用,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也在采访中倡议“要统筹好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商业化和人才培养,统筹好长期和短期的关系。”

创新引领 合作共生——鲍捷教授中关村论坛建言 获人民日报点赞

图片来自“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

三位受访企业家代表之一的理想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想再次强调了共享的重要,他表示要“与所有同行共享硕果”,并宣布将于今年4月底全面开源:“封闭只能放大系数,但开源可以放大基数。”

报道中指出,正是这种开放共享的精神,让北京成为了科技创新的中心,也承载了各界的期待。

此次中关村论坛,有近百位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图灵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参加,其中,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热拉尔·穆鲁表示,未来将利用北京独特的前沿设施和学术资源,推动激光科学及其工业应用的突破。“只有通过全球合作,依靠大型团队、大规模设施和大数据,人类才能形成创新的协同效应以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多种挑战。”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则希望与北京、与中关村建立更加强劲的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全球发展与繁荣。

而恰是坐落在北京中关村的芯视界科技,通过其全球首创的颠覆性技术——量子点光谱技术,实现了对海量数据的实时采集,基于这一“颠覆性技术”,芯视界自主研发了量子点光谱传感器,并将该技术的首个产业化成果落地生态环保领域,应用已覆盖北京、上海等全国二十多个省市。

创新引领 合作共生——鲍捷教授中关村论坛建言 获人民日报点赞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中关村展示中心常设展重装亮相。芯视界科技在水环境领域的应用亮相绿色低碳展区。

自主研发该技术的芯视界创始人、首席科学家鲍捷教授表示:“数据是人工智能大厦的基石,芯视界科技致力于将量子点光谱传感器应用于千行百业,成为触达城市感知网络的神经末梢。”

而在中关村论坛上,鲍捷教授关于“促进国际创新合作生态”的倡议,也获得了中关村论坛学术及商业、科技领袖的点赞、共鸣。

随着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芯视界科技将发挥科技优势、打通全产业链、聚焦智能感知领域,更多的中国科技企业也正通过持续的技术突破重塑全球信息化与智能化时代的创新格局。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