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来源:中国网 时间: 2022-06-05 17:50 阅读量:6665
受疫情影响,年初一度看好的消费板块二季度承压过去一周北上资金卖出95.8亿,食品饮料卖出50多亿的巨量但伴随着疫情好转,政策刺激改善市场预期,截至5月31日收盘,当日北向资金净流入138.65亿元,半导体,食品饮料,农业,酿酒等板块大幅上涨,食品概念,消费电子等板块表现活跃
对流行性消费的抑制有望逐步缓解另外,以国潮崛起为主线的消费韧性不变,国际投资者依然看到很多机会最近几天,淡马锡富盾投资中国股票基金经理李茂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鉴于疫情的不确定性,二季度以来,配置以必需品消费为主,如白酒,化妆品,即男女必备消费品她还提到,疫情短期扰动后,三大中长期消费主题受到外资持续关注,促成企业估值提升——消费升级,国潮品牌崛起,品牌出海
疫情下,消费板块影响分化。
在疫情影响下,消费领域也存在分化瑞士瑞信银行证券认为,餐饮受影响最大,其次是医美,运动鞋服,空调和洗衣机机构的敏感性测试显示,网络销售每下降10%,收益就会下降2.5%—3.5%
一些组织将疫情对消费领域的影响分为四种类型首先是2022年和2023年不受影响比如白酒的特点就是消费高度集中在春节,端午,中秋,国庆这期间销量可能占90%,4月份相对较低月销售率可能是5%,对白酒全年业绩影响不大李茂告诉记者,去年三季度白酒价格暴涨,当时就变得比较谨慎但目前高端白酒库存极低,茅台没有库存,五粮液有20天左右的库存但千元价格带竞争日趋激烈,行业分化将加剧
第二类是2022年受影响,2023年不受影响,关闭管制解除后前期亏损可以快速弥补,比如一些在上海有工厂的公司,电网投资,电动车销售等某些项目。
第三是受疫情影响永久亏损2个月,但2023年可能不受影响,餐饮行业是主要代表,也拖累了调味品板块李茂提到,餐饮渠道通常占调味品销售额的50%以上,而零售渠道占销售额不到40%此外,原材料成本的上涨也挤压了酱油等调味品的利润
比如酱油的原料大豆主要来自北美,而啤酒用的大麦来自欧洲,进口成本上升是必然的海天叶巍管理层在业绩会上提到,2021年每吨酱油成本同比增长9%,2022年的额外成本增长将继续对其利润率构成压力
第四类是2022年不仅会受到影响,2023年的盈利预期也会下调,这类公司股价跌幅较大。
对于机构来说,配置第一类和第二类公司可能是一个更防御性的选择最近高盛表示,疫情对制造业股票造成了更强的冲击,而消费类股票的表现相对稳定,这可能反映了消费板块的估值一直较低,盈利预期也大幅下调展望未来,恢复生产和供应链正常化仍是政策重点,而不是急于恢复其他社会活动因此,制造业相关股票将在这一重新开放过程中占据领先地位,然后,如果消费活动正常化,消费相关股票有望在今年晚些时候反弹
国潮的前景还是乐观的。
抛开疫情的扰动,任何行业的中长期增长动力都有四个——渗透率提高,集中度提高,单价提升,利润池扩大。
李茂表示,国际投资者看好中国消费升级,民族品牌崛起,品牌长期出海等主题,这也是支撑企业估值扩张的关键富敦认为,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速可能是最快的伴随着反垄断政策的实施,渠道将更加分散,中国品牌消费品企业将长期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
信用中国证券研究总监黄翔此前也对记者表示,中国品牌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更高的审美,创新和科技含量都增强了中国品牌的整体吸引力这反过来促进了国内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强烈民族自豪感这种国潮现象在运动鞋服,化妆品,手机,电动车上尤为明显
近几年类似公司的案例不胜枚举以化妆品为例国产品牌珀莱雅外资持股超过20%,接近被买下早些年,国产化妆品的定位比较低端2020年以来,公司推出了多款高端线,主力配方的产品,叠加多渠道营销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GMV的大单品已经突破10亿元
高端品牌是一个重要趋势,它不仅使相关公司更具活力,还能获得更高的估值溢价李茂表示,最近几年来不难发现,很多品牌的单价越高,叫卖的产品就越多,品牌力和高端的重要性凸显
这也体现在小家电上李茂举例说,1000元以下的扫地机器人销量大幅下降,但3000元以上的品类均价上涨20—30%,销量飙升同时,扫地机器人也是第一个走出国门的热门品类比如Roborock在欧洲市场的市场份额高达15%,科沃斯全球市场份额为17%可见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是靠低价,而是靠品牌实力和品质取胜
品牌出海也让很多中国企业获得了二次活力,甚至实现了弯道超车比如白电方面,美的,海尔,格力三大巨头中,2021年海尔海外营收1137.25亿元,占总营收的50%以上,超过美的的40%在海外业务的带动下,海尔智家过去三年的复合增长率为15%,超过美的的7.6%,而格力基本为零
但这个品牌的高端不是一蹴而就的李茂提到,早些年,中国企业更多的是为海外品牌做代工,出口但目前优秀的高端品牌很早就在海外市场收购品牌,进行本地化生产这个成本率一开始挺高的,赚的利润远不如海外代工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企业的竞争优势会迅速凸显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上一篇:疫情扰动减退,关注经济“本色”
下一篇:返回列表